摘要:本文針對激光退火后晶圓總厚度偏差(TTV)變化的問題,深入探討從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設備改進、晶圓預處理以及檢測反饋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效管控 TTV 變化的方法,為提升激光退火后晶圓質量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激光退火;晶圓;TTV 變化;管控方法
一、引言
激光退火作為半導體制造中的關鍵工藝,在改善晶圓電學性能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激光退火過程中產生的高熱量及不均勻的能量分布,易導致晶圓內部應力變化,從而引起 TTV 改變。TTV 的波動會影響后續(xù)芯片制造工藝的精度與良率,因此對激光退火后晶圓 TTV 變化進行有效管控成為半導體制造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
二、TTV 變化管控方法
2.1 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
激光退火的工藝參數(shù)直接影響晶圓 TTV 變化程度。激光能量密度需嚴格控制,過高的能量密度會使晶圓局部溫度急劇升高,產生過大熱應力,導致 TTV 增大;過低則無法達到預期的退火效果。通過試驗確定不同晶圓材質和工藝需求下的最佳能量密度范圍,例如對于硅晶圓,在特定的退火目標下,將能量密度控制在某區(qū)間內可有效減少 TTV 變化。同時,激光掃描速度也至關重要,合適的掃描速度能保證晶圓受熱均勻,避免局部過度受熱引起的變形 。
2.2 設備改進
對激光退火設備進行優(yōu)化有助于管控 TTV 變化。改進激光束的勻化裝置,使激光能量在晶圓表面更均勻地分布,減少因能量不均導致的局部應力差異。此外,升級設備的溫度控制系統(tǒng),提高溫度監(jiān)測和控制的精度,確保晶圓在退火過程中溫度變化平穩(wěn),降低熱應力對 TTV 的影響 。
2.3 晶圓預處理
在進行激光退火前,對晶圓進行預處理可有效降低 TTV 變化。通過化學機械拋光(CMP)技術進一步提高晶圓表面平整度,減少因表面不平整在激光退火時產生的應力集中現(xiàn)象。同時,對晶圓進行應力釋放處理,如采用熱處理等方式消除晶圓內部原有應力,使其在激光退火過程中更穩(wěn)定,降低 TTV 變化幅度 。
2.4 檢測與反饋機制完善
建立高精度的檢測與反饋機制是管控 TTV 變化的關鍵。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學檢測設備,在激光退火前后對晶圓 TTV 進行快速、精確測量。將測量數(shù)據(jù)實時傳輸至控制系統(tǒng),一旦檢測到 TTV 變化超出允許范圍,系統(tǒng)自動調整激光退火工藝參數(shù),如能量密度、掃描速度等,實現(xiàn)對 TTV 變化的動態(tài)管控 。
高通量晶圓測厚系統(tǒng)
高通量晶圓測厚系統(tǒng)以光學相干層析成像原理,可解決晶圓/晶片厚度TTV(Total Thickness Variation,總厚度偏差)、BOW(彎曲度)、WARP(翹曲度),TIR(Total Indicated Reading 總指示讀數(shù),STIR(Site Total Indicated Reading 局部總指示讀數(shù)),LTV(Local Thickness Variation 局部厚度偏差)等這類技術指標。
高通量晶圓測厚系統(tǒng),全新采用的第三代可調諧掃頻激光技術,相比傳統(tǒng)上下雙探頭對射掃描方式;可一次性測量所有平面度及厚度參數(shù)。
1,靈活適用更復雜的材料,從輕摻到重摻 P 型硅 (P++),碳化硅,藍寶石,玻璃,鈮酸鋰等晶圓材料。
重摻型硅(強吸收晶圓的前后表面探測)
粗糙的晶圓表面,(點掃描的第三代掃頻激光,相比靠光譜探測方案,不易受到光譜中相鄰單位的串擾噪聲影響,因而對測量粗糙表面晶圓)
低反射的碳化硅(SiC)和鈮酸鋰(LiNbO3);(通過對偏振效應的補償,加強對低反射晶圓表面測量的信噪比)
絕緣體上硅(SOI)和MEMS,可同時測量多 層 結 構,厚 度 可 從μm級到數(shù)百μm 級不等。
可用于測量各類薄膜厚度,厚度最薄可低至 4 μm ,精度可達1nm。
2,可調諧掃頻激光的“溫漂”處理能力,體現(xiàn)在極端工作環(huán)境中抗干擾能力強,充分提高重復性測量能力。
4,采用第三代高速掃頻可調諧激光器,一改過去傳統(tǒng)SLD寬頻低相干光源的干涉模式,解決了由于相干長度短,而重度依賴“主動式減震平臺”的情況。卓越的抗干擾,實現(xiàn)小型化設計,同時也可兼容匹配EFEM系統(tǒng)實現(xiàn)產線自動化集成測量。
5,靈活的運動控制方式,可兼容2英寸到12英寸方片和圓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