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百度上看到一位博主的文章,他認為國產手機廠商自研SoC并不是一條合理的道路,反而是對資源的浪費。他的觀點是,要想國產手機SoC真正崛起,必須有一個類似高通那樣專門從事芯片設計和銷售的公司,而不是各家手機廠商都投入巨資自研核心芯片。
這個觀點讓我覺得有一定道理。自研芯片當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廠商都適合走這條路。對于大多數國產廠商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定制化芯片實現差異化,而不是在手機核心芯片上投入巨資。像哲庫這樣的案例就非常典型。大量資金——據估計至少上百億——最終打了水漂。如果這筆資金能用來支持像紫光展銳這樣的芯片設計公司,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價值。比如,Oppo如果當初通過投資紫光展銳的方式推動芯片發(fā)展,不僅可以降低風險,還能通過持股實現長期的戰(zhàn)略收益。
再比如小米的手機芯片。此前關于“小米3nm手機芯片成功”的消息鋪天蓋地,但不少文章后來被投訴下架。小米是否真的會推出自研芯片,目前仍然是一個謎。從目前的行業(yè)環(huán)境來看,尤其對于高端高投入的芯片來說,除非具備華為那樣的能力,實現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鏈條自主可控,否則自研芯片風險極高。如果完全依賴美國技術,自研芯片的投入越多,受制裁的風險反而越大,一旦受限,可能會讓巨額投入付諸東流。
與其各自冒著高風險投入巨資研發(fā)芯片,不如將資金和資源集中起來。如果國內幾大手機廠商能夠聯(lián)合投資紫光展銳這樣的芯片公司,每家持有一定股份,既能分散風險,也能形成合力。即使萬一紫光展銳遭遇制裁,因為有多家廠商的支持,依然有可能堅持下去。而各大手機廠商如果不直接參與核心芯片設計,僅購買芯片并進行定制,就不會引起太大關注,這樣還能降低風險。因為對于手機廠商,海外市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這種聯(lián)合模式不僅能規(guī)避風險,還能逐步形成競爭力。通過紫光展銳,國產廠商可以先從低端芯片入手,比如針對千元機的市場,逐步積累技術和經驗,最終有機會向高端芯片邁進。如果能配合國產芯片制造工藝的提升,那么完全可能誕生一家能與高通、聯(lián)發(fā)科分庭抗禮的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屆時,國產手機廠商不僅可以依靠自主芯片解決“卡脖子”問題,還能通過持股獲得定制化芯片的優(yōu)勢。
總體來看,這位博主的觀點確實發(fā)人深省。國產芯片的崛起,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在戰(zhàn)略上實現協(xié)同。如果各家公司能夠避免孤軍奮戰(zhàn),合力推動行業(yè)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或許才是更穩(wěn)妥的選擇。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