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cn费95,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内射人妻骚骚骚,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啪啪 ,美女视频黄频a美女大全

  • 正文
    • ▉?技術探索,循序漸進
    • ▉ 克服阻力,終獲成功
    • ▉ 早期的四大IP骨干網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中國是哪一年接入互聯(lián)網的?

2024/10/23
1790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1987年9月20日,北京中國兵器工業(yè)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錢天白教授,發(fā)出了一封電子郵件,里面有一句話:“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我們能到達世界的每個角落?!?)

這封郵件,是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被視為中國與互聯(lián)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錢天白教授,也被世人稱為“中國互聯(lián)網之父”。

其實,當時錢天白所使用的網絡,并不是我國自主建設的Internet骨干網,而是1986年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作建設的一個國際聯(lián)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

這封郵件的傳輸路徑,也頗為曲折。

郵件發(fā)出之后,首先通過意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跨過半個地球,進入意大利本土的ITAPAC主網。然后,再進入德國的DATEX―P分組網。最終,到達卡爾斯魯厄大學。當時,這條線路的速率,僅僅只有300bps。

不管怎么說,這封郵件還是拉開了中國互聯(lián)網時代的序幕。此后,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始加入到互聯(lián)網的研究中,并嘗試組建更大規(guī)模的計算機網絡。

▉?技術探索,循序漸進

1988年初,中國郵電部正式建成了國內第一個X.25分組交換網——CNPAC,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同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協(xié)議,將該單位的DECnet(DEC公司推出的一種小型機網絡)與西歐中心的DECnet進行連接,實現(xiàn)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還實現(xiàn)了與歐洲和北美地區(qū)的電子郵件通信。

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采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引進的電子郵件軟件包(采用X.400協(xié)議),通過X.25網與加拿大UBC大學相連,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1989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當時郵電部的CNPAC,實現(xiàn)了與德國研究網(DFN)的互連。借助DFN的網關,CRN可以與Internet溝通。

199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協(xié)議,以X. 25方式連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實驗室,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一個又一個連接的建立,振奮了國人。然而,這些連接都只能算是“Internet間接連接”或者“單功能(郵件)連接”,并不是真正的“完整Internet直接連接”。

后來,學術界和政府層面很快開始了建立完整直接連接的嘗試。

1989年10月,中關村地區(qū)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世界銀行提供貸款,國家計委(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教委(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共同參與投資和支持。世界銀行將其命名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也就是NCFC。

1992年底,NCFC完成了三個院校網(中科院院網CASNET、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北京大學校園網PUNET)的建設。一年后,NCFC主干網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纜路由器實現(xiàn)了三個院校網相互聯(lián)通。

接下來,NCFC的目標,就是直接連入Internet。

克服阻力,終獲成功

眾所周知,Internet源于美國,雖然叫做國際互聯(lián)網,但實際上當時處于美國的控制之下。中國想要真正連入Internet,必須得到美國方面的同意。

中美雙方的學術界人士,對于中國連入Internet這件事是非常積極的。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fā)言人懷特·托基提出,中國應該盡快接入Internet。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錢華林研究員約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聯(lián)網部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提出,希望能夠連入Internet。

結果,中方提出的請求,遭到來自美國政界的反對。

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們認為,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會利用Internet偷取美國的信息和技術研究成果。

經過反復的談判和溝通,美方勉強同意,可以先建立一根專線連接。美國對這根專線提出了苛刻的要求:1、只能連入能源科學網(ESNET);2、不得散布病毒;3、不得用于軍事和商業(yè)領域。

為了長遠考慮,中方接受了這些條件。1993年3月2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專線正式開通,成為中國“部分連入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

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年會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全功能連入Internet”的要求,獲得大部分到會人員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項目的進展。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聯(lián)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前,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恒代表中方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重申連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美方的認可。至此,所有的阻礙都被消除。

1994年4月20日,NCFC接入Internet的64K國際衛(wèi)星專線正式開通(通過美國Sprint公司),實現(xiàn)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

從這一天起,中國正式邁入互聯(lián)網世界的大門,被國際上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個國家。

一個月后,5月21日,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服務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中國頂級域名CN由錢天白教授于1990年11月28日代表中國正式在SRI-NIC正式注冊登記。)

NCFC連入Internet之后,中科院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建。

1995年4月,中科院啟動京外單位聯(lián)網工程(簡稱“百所聯(lián)網”工程),目標是在北京地區(qū)已經入網的30多個研究所的基礎上把網絡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xiàn)國內各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lián),并與Internet互聯(lián)。

1996年2月,中科院做出決定,將以NCFC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這個互聯(lián)網絡,正式改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早期的四大IP骨干網

1994年9月,就在中國邁入互聯(lián)網世界后不久,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協(xié)議,正式啟動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lián)網的建設。這個網,就是現(xiàn)在大名鼎鼎的中國第一骨干網——ChinaNet

1995年1月,根據(jù)協(xié)議約定,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開通了接入美國Internet的64K專線(同樣是通過美國Sprint公司)。北京和上海這兩個節(jié)點之間,采用2M帶寬相連。

1996年1月,電信總局正式開始向全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這一舉動,宣告了中國互聯(lián)網民用化時代的開始。

由于窄帶撥號接入的入網領示號為163,因此ChinaNet也被稱為163網絡(和網易的163沒有關系)。

除了中國科技網(CSTNet)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lián)網(ChinaNet)之外,國內當時還同步建設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1994年7月初,由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試驗網開通,并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lián)。

1994年8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正式立項。

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建設完成。這張網,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教育網”(大學生讀者應該比較熟悉)。

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

1993年8月27日,李鵬總理批準使用300萬美元總理預備費,支持啟動金橋前期工程建設。

1994年6月8日,金橋前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1995年8月,金橋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開通聯(lián)網(衛(wèi)星網),并與國際網絡實現(xiàn)互聯(lián)。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最終,國內形成了四大骨干網的格局。正是這些網絡,支撐起了中國互聯(lián)網的起步。

1997年12月,四大骨干網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中國互聯(lián)網,進入了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史,B站2、互聯(lián)網的起源發(fā)展歷史,百度3、中國互聯(lián)網二十年發(fā)展歷程回顧,劉璐、潘玉4、中國計算機發(fā)展歷史,百度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通信行業(yè)知名新媒體鮮棗課堂創(chuàng)始人,通信行業(yè)資深專家、行業(yè)分析師、自媒體作者,《智聯(lián)天下:移動通信改變中國》叢書作者。通信行業(yè)13年工作經驗,曾長期任職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從事2/3/4G及5G相關技術領域方面的研究,曾擔任中興通訊核心網產品線產品經理、能力提升總監(jiān)、中興通訊學院二級講師、中興通訊高級主任工程師,擁有豐富的行業(yè)經驗和積累。